每天用餐的餐桌,海洋風的小窩,這也是一眼讓我就愛上的"窩"跟我好像喔!這是我當
下看屋子時的感覺,雖然我的屋子常被我弄亂,但終於將客廳跟餐廳整理乾淨啦能見
客人啦!
看到裡面的貝殼讓我想起我我收集的一堆貝殼,大部分我都放在老家,有幾個鸚鵡螺
為維納斯骨螺,有著鮮豔色彩的扇貝!每當我去一趟墾丁一定會要求老爸帶我去買貝殼
客廳裡的正方形桌子,裡就有我喜愛的鸚鵡螺,常常躺臥在貴妃椅上傾聽音樂,點上
薰香蠟燭製造屬於自己的浪漫,想像海風~輕柔的吹拂過來,捲起浪!白色的浪花撲打
在沙灘上,聽到海潮聲一陣一陣的,那般的溫柔令人醉!
貝殼靜靜的躺在沙上,有時撿到小礁石或小貝殼就往這桌子擺置!
最古老的活化石,鸚鵡螺!也是我最喜愛的貝類之ㄧ喔!一直沒見過牠活生生的樣子呢
屋裡的一面牆,就像一片海洋展現在我眼前!
一進到屋子就能瞧見的牆,上面有海星、貝殼、還有剖開的鸚鵡螺,還有據說快絕種的
藍指海星( Linckia laevigata Linnaeus, 1758 ,屬於蛇海星科,是臺灣各地礁石海岸亞
潮帶最常見的大型海星,腕長可達15公分左右,一般有5隻腕足,體色呈淺藍色或藍色,
但偶有成紫藍色的個體,也偶可發現4隻腕足的個體),這是教授跟拼布老師來我家時看
到牆面的海星時跟我說的,最右下的那就是牠啦!突然覺得有些罪過哩!
饅頭海星 (原瘤海星)又稱:正海星
被剖開的的鸚鵡螺,能很清楚的看見牠的氣室
自己用漂流木跟收集的一些貝殼串成一串!每當風來就會開始搖動
雖然聲音不響亮,但卻感覺很優美哩
上面串了好多種的貝殼,你!是否有聽到海潮與貝殼風鈴的協奏曲
維基百科
鸚鵡螺,海洋軟體動物,僅存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區,在海南島、臺灣島及南海諸島等地區均有發現。但其分佈區域窄,種群數量少,且難人工飼養,在中國也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;台灣的南方澳寶貝館有全世界唯一人工飼養鸚鵡螺。
鸚鵡螺已經在地球上經歷了數億年的演變,但外形、習性等變化很小,被稱作海洋中的「活化石」,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態學等方面有很高的價值。
體型特徵
鸚鵡螺外形色彩絢麗,體型華美,觀賞性極強。它的殼薄而輕,呈螺旋形盤卷,殼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,生長紋從殼的臍部輻射而出,平滑細密,多為紅褐色。整個螺旋形外殼光滑如圓盤狀,形似鸚鵡嘴,故此得名「鸚鵡螺」。
鸚鵡螺外殼切面呈現優美的等角螺線,而等角螺線本身又與黃金分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,這使鸚鵡螺在亮麗的外表之外又增加了許多大自然的神秘色彩。
鸚鵡螺外形與普通頭足綱動物類似,有顯著的頭部和觸鬚。但鸚鵡螺的觸鬚明顯偏多,最多可達90根。鸚鵡螺的觸鬚沒有吸管,相互之間並無功能上的區別,而且可以收回。鸚鵡螺的齒舌很大,並有9顆牙齒,兩對腮。
鸚鵡螺的貝殼最大可為26.8厘米,但成年鸚鵡螺一般都不超過20厘米。深臍鸚鵡螺(Nautilus macromphalus)是鸚鵡螺家族中體形最小的屬種,一般只有16厘米。
鸚鵡螺的殼被多個橫斷的隔板分隔成三十余個獨立的殼室,除動物體所在的最後一個大殼室外,都充滿氣體(多為氮氣),當動物體不斷成長,房室也周期性向外側推進,在外套膜後方則分泌碳酸鈣與有機物質,建構起一個嶄新的隔板。各殼室之間有一個貫穿的細管,用以輸送氣體進到各殼室之中,通過氣體的調節,操縱身體浮沉與移行。鸚鵡螺這種特殊的身體結構也為人類建造潛艇提供了靈感,許多國家的潛艇也以「鸚鵡螺」命名。